追求平衡的矯正

平衡,是宇宙萬物永續存在的最高原則,身體這個小宇宙也不例外。

我們老祖先說了,上樑不正下樑歪,以身體來說,上樑就是頭了,頭歪一邊,為了平衡肩膀會以高低來代償,肩歪盆骨歪,腳也跟著長短腳,所以為了平衡頭部的歪,整個身體都歪了。

頭部平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,人是活的所以平衡是動態的,而頭部最重要決定平衡的區域就是口腔了—那當然,只有口腔在動嘛(眨眼弄眉提嘴笑都只是表情肌的動作,骨頭沒動),口腔的每一次咀嚼動作,都傳遞影響了頭部22塊骨頭,所以口腔的平衡不但影響面容長相,左右鼻腔與呼吸,更影響了口腔後面的頸椎與上面的頭顱。

「skull anatomy」的圖片搜尋結果

齒列矯正是違反自然的,我們藉由外力把牙齒移動到我們認為美觀的位置,但這不一定是平衡,所以矯正後需要戴維持器以免齒列跑掉,愈是在不平衡的狀態,我們就得花很多工夫在維持這不平衡。

多年下來,漸漸有醫師注意到這現象,於是發展出一個學派,以追求健康的平衡為目的,不以美觀為目標的矯正方式。

在肌功能矯正的文章有提到,其實齒列不整代表著不健康或是潛在不健康的現象!! 所以青春期以前,還有發育空間,給個好環境,去除不良習慣,牙齒自然排整齊,但最重要的目標是身體健康。

那成年人怎辦,沒望了嗎? 那時候年少錯失的成長再也無法回來了,是嗎?

美國最有名的頭骨顏面調和大師,Dr.Belfor,我很早就注意到這位醫師的理念,現在來談談這位大師的做法。

另一位是韓國醫師Dr. Jung,在Dr.Belfor的基礎下也發展出一套有別於傳統理論,調和咬合與顳顎關節的治療方式

跟傳統方式有啥不同?之前提過,牙齒移動是靠著微小而持續的力量,我們要牙齒去哪兒,就給那個方向的推力,牙齒就會到我們要的地方,剛剛提到,這個我們要的地方其實不一定是身體要的位置,這就是不平衡。

Dr.Belfor發明了這個裝置,這個看起來也是推,不過並不是持續,巧妙的設計藉由每次吞嚥舌頭上抬的推力,小小推一下,推一下就離開,目的是刺激喚醒骨生長。

其想法是,頭部的動態平衡在於上下顎骨,藉由裝置刺激產生訊號引起顎骨重塑形,藉由每塊頭骨環環相聯,把這刺激擴散到整個頭骨。

結果就是顏面骨的塑形,讓頭部發展更平衡,當然就更美麗,也藉由上顎骨擴張,改善呼吸。

對「追求平衡的矯正」的一則回應

迴響已關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