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早在2015年,美國睡眠醫學會,美國牙科睡眠醫學會,提出的臨床治療準則提到,對於成人打鼾大聲,但還沒嚴重到呼吸中止症,建議就應該以口腔裝置開始治療。
原因很簡單,其實打鼾大聲就代表著呼吸道受阻,呼吸時空氣經過咽喉部,因為氣道狹窄引起軟組織劇烈震動而發出聲音。所以這代表著氣道已經狹窄,睡覺時呼吸要很費力了,連呼吸都很費力,怎麼能好好休息呢?
不只如此,研究發現,長期打鼾,容易有頸部動脈硬化,目前成因還不是非常確定,學者猜測是聲波震動引起膽固醇易附著在動脈管壁上。
打呼都是熟睡以後,其實很多人並不知道自己打呼, 那怎麼知道打鼾的情況嘞?
最簡單的方法,紀錄整晚的鼾聲,手機很多App,例如SnoreLab

開啟後放床邊,早上起來就知道了:

但是,這聲音的收錄不只是打呼聲,什麼聲音都錄,所以最好找個安靜的房間睡覺,也要回聽一下紀錄,狗吠鳥鳴雞啼,包括說夢話(所以自己聽就好,免生事端),看到大聲的部分就聽聽,看是打呼聲還是雜音,搞不好找到半夜擾人清夢的噪音,原來睡不好是這些噪音影響也說不定。
發覺打呼真的大聲的,還是要治療。
不只為了好睡,也為了不要動脈硬化,建議以口腔裝置,例如牽引下巴向前,來治療,以減少呼吸道阻塞,也是為了減少呼吸中止症的機會。

不過,不只為了健康,更受惠的,應該是枕邊人吧。